围炉向暖
久在江南,季节更替便不如在北方那么明显。11月份时,老家北方已进入初冬模式,大衣、棉服甚至羽绒服早早地穿起来了,特别是早上的温度已低至个位数。然而,在南方依然暖意融融,轻薄的风衣,短款的夹克衫,依然是秋天的风情,毕竟冬天还是要贯穿整个四季的,只不过江南的冬来的迟一些罢了。大雪之后,北方已经是隆冬时节。落魄的小荷塘里,浑浊的水面上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。窗户上,晶莹的冰花罗织着奇形怪状的图案。不由得想起小时候,老家窗户玻璃上的冰花要比现在厚重好多。我常常用指甲使劲地刮擦着,不一会儿能刮出一堆的冰沫儿。透过刮出的有限视野,我可以看到妈妈围着那条深蓝色的围巾,从门口的敞篷里,抱着一捆棒子秫秸,到饭屋里生火做饭。不一会儿,青色的炊烟,泛着白色,丝丝缕缕从房顶的烟囱中冒出来,渲染着朝霞初绽的天空。老家的冬天家家户户生炉子取暖。炉子是生铁做的,在村里的集市上,炉子、烟囱、炉钩子、铁铲子、盛放炭的岔子(一种盛放容器)一应俱全。爸爸早起把夜里封好的炉子捅开,打上炭块,然后一把黑黑的铁壶端坐在烧的红红的炉子上,开始漫不经心地发出嗡嗡声。开始烧水了。我们姊妹三个依依不舍地告别暖烘烘的被窝,起床、洗刷。妈妈纳的棉鞋垫在炉箱上烤了一个晚上,垫在棉鞋里暖和极了。铁壶里的水快开了,拎起来倒在半旧的铝盆里,从屋外的瓮里舀半瓢凉水,和铝盆里的热水掺和一番,水温刚刚好。那种温热的感觉划过冰冰凉的脸蛋儿,不用什么洗面奶、香皂,就能洗出一个清爽干净的童年。放学回家,炉子上已经炖出一锅香气四溢的饭菜了。白菜、粉条、豆腐、肉片混炖在一起,有时还会抓上一把海带。锅里嘟嘟的冒着泡,热气混合着菜香弥漫着屋子。不久之后的饭桌上,有妈妈蒸的大白馍,爸爸炖的白菜,辣疙瘩咸菜条,大葱和蒜瓣,更少不了我们最爱的地瓜玉米粥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炉子里的炭火舔着铁壶,红彤彤、暖洋洋的。晚饭后是一天中最爱的休闲时光。窗外朔风呼啸,风雪交加。屋内我们围炉而坐,剥着花生,嗑着瓜子,聊着家常。壶里的水开了,爸爸沏上一壶茉莉,给每人倒上一小盅,茶香袅袅,余韵悠长。花生吃完了,还有一直在烤箱上的地瓜干呢。这是福州代妈妈妈放在烤箱上已经好几天,放在嘴里特别有嚼劲。牙口好的人才能咀嚼出地瓜干子特有的香味呢。“绿蚁新焙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和古人相比,我们没有把酒言欢的豪情。只有家人闲坐、灯火可亲的美好时光,感受由身及心的安稳,仿佛有一股暖流,缓缓包裹着全身。没有寒冷,没有孤单,更没有空虚与寂寞。我们围坐在一起,怀想着遥远的梦想,品尝着岁月的芬芳。直到睡意昏沉,炉火旁打盹......无论经历过多少流离凄苦,这世上总有一处温暖的地方为你存在。无论外面有多少风雪交加的寒夜,在前方不远处的家里,总会给每一个风雪夜归人预备一个暖暖的火炉、香香的饭菜,拥抱他、温暖他......
向上滑动阅览
作者简介:郭慧,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,华泰集团《今日华泰》特约撰稿人,现供职安徽华泰。喜文字,爱旅行;喜音乐,爱画画。生活不止眼前,还有诗和远方。
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
东微编辑部:
顾问:陈谨之 鲁北 清泉
主编:郝立霞
副主编:张永君 郝立新
编辑:晓娣 娟娟 茶醉 文姐
投稿要求:
写好自己的故事,写好身边人的故事,写好家乡的故事。体裁要求为散文,小说,随笔。散文2000字左右,小说5000字左右。拒绝无病呻吟,空洞无物单纯抒情、议论的作品。请自行校对。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,严禁抄袭拼凑,文责自负。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投稿邮箱:
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。平台宗旨:体现人性本真,歌颂人间温暖,传播正能量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代妈看到的,谢谢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