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始至终,刘邦都不愿意动吕后。
如果问汉高祖刘邦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,那么他的妻子吕后绝对占据首位,这个亲眼见证了从刘邦还在微末之际到登上帝位的女人,可以说是刘邦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。
而在吕后陪伴并帮助刘邦登上帝位之后,她也成为了刘邦最大的一个“对手”。
期间,吕后为了让儿子刘盈登基,使出浑身解数拉拢群臣,并且在刘邦死后,将戚姬等人残忍杀害,最终形成了以她为中心的“吕氏集团”。
要知道,在吕后的势力日渐庞大之时,刘邦尚且在世,但他为何没有去动吕后呢?难道他不担心在他死后,江山落入他人之手吗?
事实上,刘邦之所以不动吕后,是因为他没有必要去动。
历史上皇后有不少,但与皇帝同甘共苦的却不多,而吕后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。
根据史料记载,吕后在待字闺中之时,其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,她的父亲吕太公在沛县当地,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。
这一点,在《史记》中就有所提及,当时吕太公一家从山东迁居至沛县时,由于他和沛县的县令关系不错,因此当地不少官员都前来为吕太公庆贺乔迁之喜。
由此可见,吕太公是具有一定家世的,不然他怎么会和县令关系好呢?
因此,当时还是妙龄少女的吕后,妥妥的就是一个千金小姐,生活不说过得养尊处优,但至少也说得过去。
而就是这么一个家世良好,且正值青春的少女,却嫁给了一个大她15岁的男人。
如果说这个男人有钱有势,尚且有情可原,但不管是钱还是势,这个男人是一个不占,不仅如此,还整日吊儿郎当,活脱脱的一个街溜子。
没错,这个男人就是刘邦。
当时的刘邦,可以说是人人嫌弃的主儿,不仅年龄大,还整日里不干正事,经常与自己的一些“狐朋狗友”混在一起,气的他老爹刘太公骂他没有一点出息。
可偏偏就是这样的刘邦,却被吕后的父亲吕太公看中了。
据史料记载,当时刘邦闻听吕太公家中庆贺乔迁,因此就想去混顿饭吃,但混饭却需要礼金,而刘邦浑身上下也掏不出来几个大子儿。
怎么办呢?最后刘邦想了一个主意,那就是在礼单上,写了个“贺钱一万”,趁机混了进去。
实际上呢,他是一文钱都没有,原本在得知有人虚报礼金的事后,吕太公有些恼火,但在他见到刘邦本人后,却马上没有了怒气,反而将刘邦引入堂内就座,并且以礼相待。
不仅如此,在经过一番交谈后,吕太公更是做出了一个让在场宾客大吃一惊的决定,他准备将自己待字闺中的女儿吕雉,嫁给刘邦。
历史上没有记载年轻的吕后对这桩突如其来的婚事是作何反应,但最终,她确实听从了父亲的安排,在她不到不到20岁的年纪时,嫁给了大她15岁的中年男人刘邦。
而在嫁给刘邦之后,吕后真正将什么叫做贤妻良母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当时刘邦的家境十分一般,吕后不仅丝毫没有嫌弃,反而放下千金小姐的架子,开始操持家务,不仅将家里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,还将刘邦的父亲、弟弟等人照顾的相当周到。
并且,在此期间,吕后还为刘邦生下了一双儿女,这便是将来的太子刘盈和鲁元公主。
如果这种平静的日子就这么过着倒也不错,但显然刘邦不是一个安分的人,没过多久,他就闯出来了一场大祸。
当时刘邦担任亭长一职,在他某次押解犯人时,因为醉酒导致部分犯人逃脱,之后刘邦干脆一股脑将犯人全部进行了释放,虽说当时他赢得的名声,但却换来了被官府通缉的结果。
不得已之下,刘邦只能是带着几个人逃往芒砀山躲避,在此期间,吕后不得不独自操持家务,还抽空冒着危险给在山里当野人的丈夫送吃喝之物。
如果说这些只是一个做妻子的本分的话,那么吕后在当时的另一个举动,就足以说明,她是具有优秀的政治头脑的。
在吕后为刘邦送饭的过程中,她还编造出“我只要跟着天子之气,就能找到丈夫”的神话,这一点对刘邦日后起事,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舆论基础。
在此之后,刘邦起事,吕后则经历了自己独守家中的日子,并且,在刘邦与项羽的对峙中,吕后连带着一双儿女,还被项羽捉了去,当了好长一段时间阶下囚。
可以说,在刘邦登基称帝之前,吕后作为刘邦的妻子,几乎把所有能吃的苦和能受的罪都经历了一遍,刘邦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妻子付出了许多,再加上刘邦在连年的征战中,又有了不少别的女人,比如戚夫人,因此,从内心来讲,他对吕后是颇有些愧疚的。
所以,在刘邦称帝之后,册封了妻子为皇后,而他们的儿子刘盈,也被立为皇太子。
其实在刘邦登基之初,如果有心想动吕后的话,这个时机最为合适。
毕竟当时吕后的根基不稳,但之所以刘邦没有这么做,就是因为吕后这么多年劳苦功高,同时也是名正言顺的正妻,因此,他也就不愿意去动吕后。
而在登基之后,刘邦更没有理由动吕后了。
当时西汉开国之初,局势并不稳定,不仅尚有反抗势力未平,并且匈奴也虎视眈眈,因此,刘邦不得不继续四处征战。
除此之外,西汉初期诸侯国林立,占据了大半疆土,这些“国中之国”在自己的封地内军政独立,给西汉政府的统治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。
自此期间,刘邦征战在外,而吕后则为了政权稳定,设计杀掉韩信以及彭越,帮助刘邦剪除了后患。
这些政治手段,并不是刘邦告诉吕后的,而是吕后自动自发做出来的,可以说,这个时候的吕后,不仅仅是刘邦的枕边人,更是刘邦的政治伙伴和事业助手。
相比之下,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则完全没有这种本事和手段,也就只会在刘邦面前凭借姿色恃宠而骄而已。
因此,在这个时间段里,刘邦纵然知道吕后日渐权势庞大,但他也知道,吕后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刘家的江山,所以,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去动她了。
而吕后的政治手段,显然不仅仅是这些,在随后发生的“夺嫡风波”里,她更让刘邦刮目相看。
刘邦在晚年时期,曾动过换太子的想法,当时由于他宠爱戚夫人,因此就在戚夫人不断吹“枕头风”之下,决定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,以替换掉吕后的儿子刘盈。
但这个想法,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对,当时甚至出现了“死谏”的情况,但即便如此,刘邦依然是不为所动。
而作为夺嫡事件的当事人,刘盈的母亲吕后自然是不乐意,她辛辛苦苦的陪着刘邦走到今天,并且好不容易把儿子推上了太子之位,如今却要被一个半路杀出来的女人抢了去,这换做任何人都不会甘心。
因此,她开始想办法,最终,她逼着张良献计,请来了商山四皓,借着商山四皓名望,让刘邦不得不承认太子“羽翼已成”,自此,再也不提换太子之事。
而在承认太子“羽翼已成”的同时,其实刘邦也默认了吕后的地位。
之所以会这么说,与当时西汉的局势以及刘邦的身体情况有很大关系,刘邦是在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,称帝之后,他忙于平定各方反对势力,同时又剪除了异性王,但纵然如此,在他晚年之际,西汉的整体局势并不算十分稳定。
其中,不稳定的因素,依然是来自于匈奴,以及部分诸侯王。
因此,如果当时刘邦执意要换太子的话,以他皇帝的身份,再加上强硬的手段,并不是做不到,可能会杀一部分人,但真的要做的话,还是没有问题的。
但为何看到商山四皓后,刘邦不再想着换太子,并且默认了吕后的地位呢?
答案是刘邦知道,未来大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,还有很多事情要做,而不管是刘盈还是刘如意,至少在当时,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驾驭大汉这艘大船的能力。
真正有能力,并且能让刘邦放心的,只有吕后。
首先,吕后是他的正妻,这个身份决定了吕后不会有二心,最起码她会继续为刘家付出,其次,吕后是刘盈的亲生母亲,这一点就决定了吕后不会把刘家的江山换成吕家的。
另外,吕后的政治手段和智慧,也是刘邦有目共睹的,这一点尤为让刘邦放心。
因此,如果刘邦想继续让汉朝生存下去,那么就要为继承人找一个强有力的助手,而从血缘关系上来讲,刘如意的助手自然是戚夫人,而刘盈的助手,也就是吕后。
两者相比,谁能让大汉的江山走的更远也更稳定,答案不言而喻。
所以,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,刘邦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宁波代妈补偿系,在感情上,他可能不太爱吕后,但作为大汉江山的缔造者,他必须更爱江山。
鉴于此,刘邦才会把继承人的位置最终确定为刘盈,商山四皓只不过是一个糊弄戚夫人的由头而已,刘邦真正要的,还是刘家的江山永固。
而既然把刘盈定为继承人,那么刘邦自然也就不会动吕后了,因为对于当时的局势而言,吕后是无法替代的。
所以,刘邦自始至终,都不愿意动吕后,前期的不愿意,是因为当下,而后期的不愿意,则是为了将来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代妈看到的,谢谢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