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蒋骅、刘骁
三十岁出头的王女士(化名)出现在门诊间的时候,她的脸上似乎透露着焦虑与愁苦。她说,感觉自己得了一种怪病。两年来,她一直觉得右耳隐约能够听到“咚、咚、咚”的声音。那“咚咚”声不快不慢,跟自己的心跳同步;不轻不重,刚刚好能被听到,却又听不太清。为了消除这“咚咚”声她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,休息、打针、吃药、针灸、听音乐。然而,无论怎么努力,“咚咚”声一直停留在她的右耳,从未消失。
不过当她把手放在颈部右侧并轻轻按压时,“咚咚”声就会减弱甚至消失。通过她的描述和初步的耳科检查,医生大致判断出这位患者听到的“咚咚”声并非普通的耳鸣,而是一种称之为“搏动性耳鸣”的特殊症状。
医学检查揪出“咚咚”真凶
太原代妈收入
对于耳鸣患者,我们通常建议先做听力学检查。但对于“搏动性耳鸣”的患者,其耳鸣节律与心跳节律一致,其症状极有可能与颅底的血管病变有关,这是一种“血管搏动性耳鸣”。血管搏动性耳鸣通常是由血管解剖变异、畸形或血管相关的肿瘤引起,因此颅底血管的影像学评估是必不可少的。于是,在安排她做听力检测的同时,又给她预约了颞骨CT的检查。
果然,CT检查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:患者右侧乙状窦表面的骨板是缺损的。患者颞骨CT平扫影像。左上:右侧颞骨横断位影像,见右侧乙状窦与乳突间骨板缺损。右上:左侧颞骨横断位影像,见左侧乙状窦与乳突间骨板完成。下:双侧颞骨冠状位影像,见右侧乙状窦与乳突间多处骨缺损。
“乙状窦”是颅内重要的回流通道,左右各一条,供应大脑的血液主要通过乙状窦回流到心脏,而“乳突”则是中耳的重要解剖结构。
正常情况下,乙状窦与乳突间有层薄薄的骨板相隔,但在这位患者身上,这层骨板却意外地缺损了。由于乳突本身具有一定的传声功能,乙状窦中血液流动的声音很可能通过乳突传到了内耳中,让患者听到了与心跳节律一致的“咚咚”声。
骨板修复,“咚咚”声终消失
针对这位患者的情况,医生建议她住院,通过手术将乙状窦表面缺损的骨板补起来,患者接受了建议,表示愿意尝试。入院后,完善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,排除了其他颅底肿瘤和血管畸形的可能,确定了手术方案:通过耳后切口进入乳突,修补缺损的骨板。
术中发现患者乙状窦表面的确有多处骨板缺损,大小在1×1mm~4×6mm不等。最终,利用患者自身的骨粉及软组织对缺损的骨板成功进行了修补,手术过程顺利,仅用时1.5小时。术后第二天,患者就觉得右耳的“咚咚”声比术前明显变小了,也没有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,术后第三天患者出院。
一个月后,患者再次来到门诊复查,她整个精神状态好了很多,人都变得开朗了。她激动地表示,现在已经基本听不到那种“咚咚咚”的声音了!听力学检查显示,她右耳的听力跟手术前相比没有变化。
这位患者比较幸运,病变范围较小,手术范围也相对较小。有的患者搏动性耳鸣病因是肿瘤(如颈静脉球体瘤),那么手术的范围则会大得多。如果不幸肿瘤侵犯颅底神经、血管等重要结构,术后则可能出现面瘫、声音嘶哑、吞咽困难、脑脊液漏等并发症,需要二次手术修复及长期的康复治疗。除此之外,患者还需定期复查磁共振,以评估肿瘤是否复发。
多数情况下,耳鸣无法找到确切的病因,不会危及生命,也无需特别治疗。耳鸣患者应避免恐惧、焦虑,千万不要“病急乱投医”,盲目相信一些偏方、土方和未经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。少数情况下,耳鸣可能会是某些严重疾病(如肿瘤、血管疾病)的早期征兆。因此患者尤其要注意耳鸣是否为单侧的或搏动性的。如果出现这样的耳鸣,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排查相关疾病。
一旦发现颅内或头颈交界处有肿瘤或血管变异、畸形等情况,患者应到相关科室就诊,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。与主管医生进行充分沟通,决定最终的治疗方案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代妈看到的,谢谢!
|